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危機與轉機-克服焦慮

 月菊在公家機關服務已經十五年了,雖然調過幾個不同性質的單位,但謹慎認真的個性讓她在每個時期都有不錯的工作表現。即使這兩三年奉命到這個以開創新局為使命的單位,她還是穩穩地過著她的每一個為民服務的日子。直到兩個多月前的某一天,主管把她找去,交代她一項新的任務,這個動作卻改變了她的一生。
         原來,月菊先前的工作都是以文書作業為主,由她一個人抄抄寫寫便可以交差,很少需要別的同事幫忙配合。新的工作卻完全相反,她要負責管理單位的財產,雖然名義上是管物件,但實際上是管人,而且還是管所有的人!這個劇變可是讓她慌了手腳。加上前一任管理者交接的項目含糊不清,她又不好意思要求對方改善,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走馬上任了。
        兩個多月來,月菊不斷地思索著:「要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但一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難,就讓她不知道如何開始著手。她緬懷著過去自己優秀的工作表現,擔心這次會砸了招牌;她更擔心同事如果拒絕配合,她就不可能管控好單財產的狀況了。這種將要失去控制的感覺,讓她睡不安枕、食不知味,短短兩個月體重就瘦了6公斤!每天要出門上班都像是要被押赴刑場殺頭,萬般艱難;下班回家之後,就像僥倖逃過一劫,但對明天的擔憂馬上又襲上心頭!
        身心煎熬了兩個月之後,月菊終於鼓起勇氣到精神科就診。醫師花了不少時間才釐清哪些是真正的外來壓力源,哪些是月菊加在自己身上的「虛擬」壓力源。客觀上,後者比前者的份量大得多,但月菊已經被自己的心智迷惑了,就像追著自己尾巴的小狗,怎摩也無法自我解脫。        
         這個危機,才剛開始爆發!
【案例說明】
      像月菊一樣的案例其實俯拾皆是。在門診的病患之中,近來多了許多原本生活安定的公教人員或專業人員(例如醫師)。相較於1990年代,二十一世紀頭幾年實在是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從921大地震、911事件、反恐戰爭到SARS波,似乎沒有一年是風平浪靜的。加上政權替換、進入WTO等等政經體制的變動,這幾年來整個台灣社會的劇烈變動讓許多人都喘不過氣來。
      相較於原本就在「江湖」上打拼的人來說,從事公務員、教員、專業人士等職業的人是生活穩定的一群。但這幾年的變動讓這些人士的太平日子也起了風波。公務人員從原本管人的「官」變成經常成為被抗議對象的「公僕」,政府瘦身行動加上人民對新政府的高度期待,讓許多公務人員感嘆不如歸去。教改的腳步蹣跚,出嘴的比動手的人還多,也讓許多教員千方百計想提早退休。消費者意識抬頭、供給面飽和與資訊取得容易化之後,原本藉專業知識凌人的「師」字輩人士也深深意識到時不我予的窘境啦!外部環境的變化所造成的效果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生活在這個時代,很難沒有焦慮感。適度的焦慮甚至是推動個人提升自我的必要條件。但像月菊這樣因為工作任務的調整而完全慌了手腳,就絕對不是健康的反應。焦慮所帶來的身體不適,很快地就會超越原本引起焦慮的原因,讓焦慮的個體深陷於慮病的恐慌之中。就像一串連鎖反應,急速地將一個人的理智淹沒於焦慮的大海之中。
     和憂鬱的人不一樣的是焦慮的人經常不認為焦慮是一種病態。事實上,正常的焦慮和病態的焦慮也很難去界定。診斷上醫師會用焦慮感「可不可以自我控制」來加以區分,但問題還是存在,因為每個人對「可以控制」的程度定義又不相同。筆者便經常在問診時發現可以長年忍受躺床超過一小時以上才可以入睡的患,他們所報告的睡眠情形是「尚可」。也有一遇到生活上的小事件就出現心悸、失眠、頭痛的患者,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性子急」或是「神經衰弱」,卻不曾想到自己其實是焦慮過頭了!
        要降低焦慮感,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當你覺得肩頸或下背不緊繃痠痛、當你覺得心悸胸悶、當你覺得心煩氣躁、當你覺得失去耐心、當你覺得記憶力大不如前、當你覺得難以入睡或多夢、甚至當你覺得經常頻尿或手心冒汗,你都得停下腳步檢查自己是否不知不覺間陷入焦慮的泥沼了。運動是最值得推薦之減低焦慮的方法。每天三十分鐘,流些汗,讓心肺功能有機會「小操一下」,你會發現胸中鬱積的壓迫感會顯著降低。如果你連一天挪出三十分鐘作運動的要求都無法達成,那你更應該好好擔心自己的時間安排已經有礙健康了。
     光做運動固然解決不了現實的危機,卻可以在其中培養解決危機所需要的強健體力與清明腦力。老話一句:「人情急則無智!」放慢腳步,反而可以讓你找到抵達終點的最佳捷徑;拼命盲動,只是讓你成為追著自己尾巴的小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