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同性戀

故事是從一個哭哭啼啼的母親帶著一個心不甘情不願的女兒來到門診開始的。長得很漂亮的女兒年方花信,卻愛上一個女人,母親因為不能接受女兒的性傾向,所以否認、憤怒、自責,經過一段驚天動地的爭執之後,她們妥協的結果是找專家鑑定看看這樣子算不算病態!
        要同時處理兩個正在氣頭上的人是不智之舉,所以分開她們是我的第一個目標。我點了她們一下之後,要求母親先在診間外面等,我試著和女兒建立關係,看看有什麼地方可以切入處理的。之後我再請女兒在診間外面等媽媽,我再瞭解母親的想法;最後再請她們一同進來聽聽彼此的心聲。從母親眼中看到的女兒是個脾氣很大、個性陰晴不定的麻煩人物;有趣的是,女兒形容母親的用詞竟是雷同!女兒當下的身心症狀是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母親在生命歷程中至少也經驗過兩次以上的憂鬱症發作!除了年紀,他們之間的相同點比差異點還多。
        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母親也已經做好準備去接受女兒的特殊性傾向,但令她不能接受的是女兒的大小姐脾氣,在家裡又不做家事等等。女兒認為她的性傾向也不是那麼絕對,只是喜歡有人照顧有人疼,而她喜歡的那位女孩子還有男性少有的細心特質,所以才會愛上她。經過這一連串的溝通行動之後,她們似乎可以繼續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這也算達成初步的目標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女兒和母親總是錯開時間到我的門診報到,母親有母親的心事,女兒也有她的感情危機。原來,她和她的情人分隔兩地,見面的機會其實不多。擔心對方移情別戀、怨怪對方不夠關心、惱怒對方陪自己的時間太少等等異性戀人之間的困擾在她們身上一樣發生。只是女兒嬌嫩的個性與不夠自信的特質在遭遇到這些考驗時完全暴露出來,為她和她的情人帶來許多不愉快的衝突,彼此之間的愛意也日漸淡薄。
        最後一次看到女兒時,她已經決定和「她」分手。她的心中已無愛意,有的只是不甘心!同樣的心情在異性戀人身上我也感受得到。在我和女兒相處的這段期間,她也有幾位男同事對她表示好感,她也沒有拒絕,但就是沒有那種動心的感覺。也好,用新的目標取代一段感情並不是好事,暫時專心在工作表現上是不錯的選擇。這是故事到目前為止的進展… 

【案例說明】
     藝人國榮跳樓自殺之後,同性戀又再度成為一個當紅話題。張君會自殺與他是一位同性戀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同性戀者容易受到比異性戀者更多的壓力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精神醫學界,同性戀已經不被視為是一種病態的行為,但同性戀者的處境卻令他們成為精神疾病,尤其是情緒障礙的高危險群。
      同行性戀所定義的是足以產生性愛衝動的是生物學上具有同性徵的對象,但其內在因素則不一。有些同性戀者認定自己是異性,只是被放錯軀殼,他們可能會出現異性裝扮或進行整型,以滿足想擁有異性身軀的渴望。有些同性戀者是遭受過情感上的傷害,造成性取向的扭曲;但大部分的同性戀者只是單純地喜歡同性,沒有特殊的原因,研究指出他們的基因上有些特殊的發現。有些同性戀者還是雙性戀者,他們可以愛上男人或女人。
     在精神科的門診裡,同性戀者求診的人數不少,但遭遇到情緒困擾而沒有就診的同性戀者更多。還沒公開承認自己身分之前的同性戀者常有焦慮害怕的症狀,畢竟要承認自己與眾不同需要很大的勇氣。身分曝光之後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有許多人都是在等著看好戲的!因為身份特殊所遭受到的歧視令他們需要感情的慰撫,但感情往往是兩面刃,愛得越深也傷得越深!所以他們總是在尋找愛人與擔心被拋棄的危機之中度日。其實,和異性戀者比起來,他們辛苦多了。
     案例所呈現的不只是同性愛人所帶來的困擾,她和母親之間的競合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往往討厭某個人,卻不自知自己很像那個惹人厭的人!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樣子的關係,做子女的一旦發現真相,往往無法接受。其實,他們多半已經下意識地瞭解到自己不安的來源,對自己也欠缺自信,而這種心理狀況常常會遭致挫折失敗,也坐實了不夠自信的擔心。
     其實,精神科醫師做久了,漸漸會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感慨。我們往往受限於自己的經驗習慣而不自知,遭遇到不順遂就開始怨天尤人,其實最該檢討的就是自己!這句話有些刺耳,但我越來越相信,將我們的目光從他人身上轉向自己內心時,我們才開始有可能會真正改變自己,這個世界才有可能會真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