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恐慌症


當巧玲罩上無塵衣帽,一種奇特的感覺便開始孳生。隔著護目鏡往外看,週遭的事物變得有點不太真實,像在看電影,但又比電影多了些立體感。這裡是自己每天工作的地方,所做的動作是再也熟悉不過的製程,身邊的同事也都是相處多時的老搭檔,但今天巧玲卻突然覺得這一切變得陌生。
「或許是剛換班的不適應吧!」頭有點昏昏的,最近睡得不太好的巧玲試著安慰自己,畢竟進公司已經三年了,雖然幾個月前工作的單位調動,但自信應該已經上軌道了。然而,今天真的不太一樣,呼吸有些困難,「到底有什麼毛病?」巧玲開始有些擔心了!
        突然,一陣心悸襲來,胸口好像被狠狠地揍了一拳!心跳一下子變得好快,喉嚨似乎被卡住,根本喘不過氣!「天啊!難道我會就這樣死掉嗎?」巧玲馬上坐了下來,試圖用深呼吸來緩和胸口的不適。但是,她還是覺得非常難過,手腳發麻,甚至連頭皮都麻麻的,之後,她失去了知覺…
        醒過來的時候,巧玲躺在醫務室的病床上。胸口還是悶悶的,但那種吸不到氣的窒息感已經消失。護士小姐說她的心跳、血壓都正常,但是呼吸速度快了一些。她說可能是巧玲最近壓力太大,勸她回去要多休息、多放鬆自己,便讓巧玲離開了。
        接下來的幾天,巧玲還是正常上下班,不過,對於那天所發生的事還是心有餘悸。尤其是穿上無塵衣時,她都會擔心類似的情形會再度出現。巧玲也注意到自己變得不容易專心,很容易因為聽到一點點聲響或受到一點身體接觸就像被電到一下,整個人都快跳起來。睡眠變得多夢、不易入睡,若是稅到一半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她開始認真考慮要去看醫生,想做全身健康檢查,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出了什麼毛病!
        不幸的是,一星期後同樣的症狀再次發作,嚇壞了巧玲及公司的同事,這也是我為何會遇見巧玲的原因。
 【案例說明】
        所謂「恐慌發作」是指一種突如其來、前所未有的害怕,具有快要死掉、發瘋或快要失去控制的感覺,同時伴有心悸、呼吸困難、喉嚨梗塞感、麻刺感、發抖、盜汗等身體症狀。通常症狀的嚴重度在十分鐘內達到極點,可持續約半小時。而所謂「恐慌症」指的是重複性地恐慌發作,並在首度恐慌發作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出現過度擔心再次發作以及發作所帶來的後果,且因此而改變與發作有關的生活作息。在診斷恐慌症之前,必須排除其他各種焦慮症(如強迫症、社交畏懼症等)及內外科疾病(如心臟病、甲狀腺亢進)所引發恐慌發作的可能性。前文所描述巧玲的情形,便是恐慌發作的典型表現。
        恐慌症其實是個很「年輕」的病,一直到1980年才在由美國精神醫學會所編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中被標舉出來,成為一種可以且應該被獨立診斷的精神疾病。這並不是說1980年以前的人不會罹患恐慌症,而是在此之前精神科醫師沒有可以診斷恐慌症的客觀標準,出現類似症狀表現的病人只能被歸類於所謂的「焦慮性精神官能症」之中。
        和許多其他精神疾病相同的是我們不知道恐慌症真正的病因。目前的假說是恐慌發作和腦中的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分子遺傳學的證據則指出恐慌症有遺傳的傾向。總而言之,這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或壓力過大所導致的。
        恐慌症可以依病程發展與求醫行為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焦慮-慮病期」,此時病人因為害怕擔心身體的健康狀況,會非常積極地尋求醫療協助,要求各種檢查,甚至胡亂服藥。但也經常因為得到各種不同的資訊而變得更加迷惑不安。第二階段為「懼曠期」,病患因為無法掌握發作的情形,開始對曾經發作過的情境或預期會發作的場合產生害怕,出現逃避的行為。例如不敢到大賣場購物(怕一旦發作無法逃離)、不敢搭電梯、不敢獨處等等。因為這些考慮與擔心,病患的生活受到極大的限制,會感到極大的痛苦。第三階段是「憂鬱期」,上述的症狀與困境若是無法改善,患者會因為長期的折磨導致絕望,出現憂鬱症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自殺身亡。
        患者在第一次恐慌發作之後,往往會前往家庭醫學科、心臟科或是急診處就診,所做的檢查卻往往呈現正常或是模稜兩可的結果。這時,一位能取得病人信賴並給予適當治療的醫師是關鍵的人物。治療的策略是先將再次發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傳統的苯二氮平類鎮靜劑是此階段最佳的選擇,但往往因為醫病關係不夠堅實,病人囿於市井間對鎮靜劑的不良印象,以致錯失治療的先機。
        待病程進入第二階段,治療的目標就不只是控制恐慌發作的症狀,還要消弭對特定情境的懼怕,這便不能單靠藥物就能達成,此時病人還需要進行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個精細複雜的過程,藉由行為的紀錄、分析,放鬆練習與漸進式暴露,一步一步地改變患者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通常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收效。以筆者個人的治療經驗,這是一項相當堅鉅的任務。
        若是病人已經出現憂鬱症狀,便應該以治療憂鬱症為優先。目前憂鬱症的藥物治療相當進步,大多數病患都可以藉由藥物的幫忙迅速得到改善。一旦憂鬱症狀減輕,還是得進入前述的治療流程,將根本的問題做一解決。
        除了憂鬱症之外,恐慌症還容易出現物質濫用的共病現象。有些患者藉由飲酒或自行服用鎮靜藥物,企圖解決令人困擾的症狀。結果是當酒精或藥物作用消退時出現更強烈的焦慮及恐慌發作,讓他們必須增加酒精或藥物的量及使用的頻率,終至成癮。
        所以,當你或是你身邊的人出現恐慌發作的情形時,請盡快找家庭醫學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求助吧!及時阻止病情惡化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喔!

本文亦發表於「台南科學園區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