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憂鬱症


        我第一次和曉君見面的地點是在醫院的急診室觀察區,她的身上插著鼻胃管,墨黑的活性碳將整根管子塞得滿滿的。其他工作人員試著探問她的情況,卻都被她的淚水與沉默所拒絕。老實說,我對這種拒絕一樣是束手無策。
        幸好,我請護士小姐幫她移去讓她很難過的鼻胃管,換來她對我的一絲好感,我才有機會知道她的遭遇
       曉君是在專科畢業之後就到南科的電子工廠上班,年紀輕輕的她長得很甜,自然吸引許多異性展開追求。然而,曉君的家人很擔心她會被騙,就開始想辦法阻止她和異性朋友的交往。在一次父女的激烈爭吵之後,她吞下了之前因為睡不著而準備的安眠藥,隨即被送到醫院急救。
        我們常常在媒體看到「天倫悲劇,年輕女子因為父母反對而為情自殺」之類的聳動新聞標題,這種片面的表象往往不是真相。以曉君的情況來說,她本來是個活潑外向的女孩,但與父母的關係卻有些緊張。在會談過程中,父母親其實都很肯定曉君是個好女兒,只是他們擔心她太單純,真的是怕她受到傷害,才會想多瞭解她的交友情形。而曉君也同意父母親是非常關心她的,她也能體諒父母親對她得擔心,只是她覺得這些男生都還不能打動她的心,雙親實在不必那麼緊張。
      原來,曉君與父母的感情算是很好的,但是父母親都覺得女兒最近半年變得不愛和他們說話,笑容也減少了,這才讓他們更加擔心。女兒則是說父親失業一段時間了,家裡唯一的一份固定收入就是他的這份薪水,這讓她深感壓力沉重。職場上又不可能事事順遂,難免有遭遇挫折,甚或想辭職的念頭。但父母親總是勸她工作難找,更何況是電子業是當紅的龍頭產業?這種被困住的感覺才是最令她難過的。
        在吞藥事件發生之前,曉君其實已經一段時間心情鬱悶、食慾不振、失眠,就連工作時也很難專心,常常出錯。覺得未來沒有希望及自殺的念頭更是經常縈繞心頭。吞藥的行為,只是最後將整個問題檯面化的導火線罷了。

 【案例說明】
      憂鬱症在台灣已經不是個新奇的名詞,在專家學者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憂鬱症的相關資訊與報導甚至到了氾濫的地步。然而,當我們自己或身邊的親人好友出現憂鬱症狀時,我們的辨識能力可有提升?在病患接受治療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可不可以成為支持他們的角色?這才是我們所應該反省的。
        曉君的案例是我綜合好幾位個案的情況改寫而成的。「生活壓力」的存在是他們共同的特徵。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生活壓力是無可避免的,而且憂鬱症的發作與生活壓力事件並無必然的關係!當然,壓力會誘發疾病的發生,但沒有容易生病的體質,光光要靠壓力來致病,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我們目前所知易罹病的體質特徵包括女性、家族具有憂鬱症傾向、神經質人格與本來就罹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等是必須提高警覺的族群。
     一般人口中有15-20﹪的人會罹患憂鬱症,很驚人是不是?在以往憂鬱症的診斷率還不高時,患者會自行採用飲酒、服用安眠藥物、四處求醫、自殺等等手段來尋求解脫。所以,回想一下你生命過程中是否曾經出現過酗酒者、需要長期服用安眠藥物者、出現過自殺企圖者、久病不癒卻又找不出病因者,你就知道我們的社會到底為了憂鬱症已經付出多少代價了。
        要診斷憂鬱症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憂鬱症有九個常見的症狀,可以概分為三類:(1)情緒障礙:心情低落或煩躁易怒、失去感受到快樂的能力。(2)生理驅力障礙:食慾增加或減少以致體重改變、失眠或終日昏沉、疲憊感、身體與心智表現遲滯或激動不安。(3)思考障礙: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我貶抑與罪惡感、反覆出現的自殺念頭。上述九項症狀若有五項持續超過二週,且排出其他可能的內外科疾患時,便可以說是一次嚴重憂鬱症發作。
      診斷的問題在於必須排除其他可能的內外科疾患,這還是必須靠醫師來判斷。而且憂鬱症的診斷位階在醫學上只能稱做「症候群」(syndrome),還不能稱是「疾病」(disease)。原因是憂鬱症的病因尚未有定論,而且臨床表現太過多元化、異質化。以我個人的看法,並不同意這是一種病。就好像發熱(fever)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醫學專家也訂出了中樞體溫超過38.5℃的時候就稱為發熱的臨床診斷標準,但沒有人可以說發熱的真正原因為何?少數發熱的原因是可以追查的,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脫水等等,但仍有許多發熱的原因是不明的。憂鬱症的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去!
      無論如何,發熱必須退燒,憂鬱症的症狀也必須治療。如果可以找到真正的病因並加以矯治是最好的,但現實的狀況是往往無法找到病因。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是症狀治療,就像服退燒藥一般。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抗鬱症藥物大抵可以改善70﹪病人的症狀,但是必須在症狀改善之後再繼續服藥半年,否則症狀復發的比率高達70-80﹪。或許這樣的治療方式與成果不是令人很滿意,但這已經是十多年來藥物治療大幅進步之後的結果了。早期在藥物治療不發達的時代,將病人腦部通電以致痙癵發作的治療方式,更是令人髮指。
      除了藥物及電療,一種利用高頻磁波反覆衝擊腦部的治療方式正在發展中,北部某醫學中心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或許可以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心理治療是另一項選擇。但是治療成本過高,效果又緩不濟急,目前只在病患病情輕微又無立即危險時考慮進行。另外,日本人有做所謂的「森田療法」,類似置諸死地而後生的思考,效果不得而知。利用光照改變生理時鐘,從而改變情緒是另一種思考的方向。美國也有文獻報告進行6到8週的有氧運動課程,治療效果不輸給藥物治療喔!只是,經常要憂鬱症患者出門散步的我都無法拖得動患者了,要他們天天去健身房大跳有養體操,或許比登天還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