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哲學的慰藉~~第二章缺錢時的慰藉---十月好書介紹

哲學的慰藉 Alain de Botton 究竟出版

        現實生活常讓人覺得十分痛苦的。不是因為吃不飽或穿不暖,而是不自由與尊嚴被剝奪的羞辱感。生活在2010年的台灣是極端難過的,因為過去的記憶、當下的幸福與未來的夢想,都可能被暴力瞬間摧毀。所謂暴力,來自一千多枚飛彈、來自政治迫害、來自貪污腐敗、來自司法制度崩潰、來自爭權奪利、來自每個人面對壓力時的懦弱、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蕩然無存。於是,我們需要哲學的慰藉。


第二章        缺錢時的慰藉

        『當來自慾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餚和奢華的盛宴提供相同的愉悅。』~伊比鳩魯

        我們從台灣的教科書上所學到的伊比鳩魯是個倡導『享樂主義』的希臘哲學家,但沒有人告訴我們何謂『享樂主義』。甚至,老師暗示我們『享樂主義』是自我放縱,沈溺於感官享受的一種人生觀,大部分學生也就因此把這位哲學家視為一位膚淺的怪物。其實,這就像所有污衊先知者的手法一模一樣,藉由似是而非的斷章取義來達成醜化的目的。

 伊比鳩魯的確強調感官的愉悅是其哲學的重心,也說過『愉悅是快樂生活的開始與目標。』但我們不熟悉的是他也問了一個問題:『什麼令我快樂?』大部分的人會說:『有錢令我快樂!』因為我們相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錢代表一切!』為了錢,人甚至可以拋棄健康、拋棄親情、拋棄友誼、甚至拋棄自己做人的尊嚴。但是,當我們拋棄了一切,又怎麼能獲得一切呢?

        伊比鳩魯的生活其實是十分儉樸的。他提出的『快樂清單』被沒有『用不完的錢』這項條件,而是像『友誼』『自由』『思想』等等金錢買不到的品項。例如,他提到:『引用任何食物之前應仔細想想的是誰和你一同享用,而非你享用的是什麼:缺乏朋友的進食是獅子或野狼的生活形態。』藉由分析人類的基本需求,伊比鳩魯瞭解到:『一群朋友能夠傳遞連財富都不能給予的愛與尊重。』

     而為了擺脫物質慾望的牽絆,伊比鳩魯離開了雅典城,和朋友在郊區成立了一個『公社』,過著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為生活簡單樸實,省下了許多為三餐奔波的勞碌繁忙,反而有時間進行『思考』。和現代心理治療的基本看法一致的是:『很少有其他的方式比思想更能治療憂慮。當問題被寫下來或是在談話中說出時,我們凸顯它的本質面。…即使不能解決問題本身,至少也能消除它惱人的從屬特性,如混淆、情感轉移、驚訝等等。』

        於是,伊比鳩魯將我們的需求劃分為三個種類:『自然且必要的』『自然卻不必要的』以及『既不自然也不是必要的』。而我們這個世界正充滿著少數人因為『既不自然也不是必要的』需求(名望、權力)傷害多數人『自然且必要的』需求(朋友、自由、思想、食物、庇護、衣服)的不公平,我們非但沒有警覺於這些不公義的存在,更可能扮演了共犯角色,能不警惕?

最後,哲學家提供我們一個問題來隨時自我評估:『若我渴望的事情實現了,我會如何?若沒有實現,又將如何?』這個質問適用於每一種慾望。然後,我們會發現:『昂貴的事物讓人誤以為能滿足那些其實我們並不瞭解的需求,這些事物以物質的層面模仿我們在精神層面上希求的東西。』破解了這項迷思,我們就『應該視財富為非自然所需之物,如同水對於盈滿的容器之無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