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重度憂鬱併恐慌 鎮靜劑治療僅治標

新聞來源: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8日電
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患者發作時常覺得很緊張、焦慮、想自殺等;精神科醫師今天表示,透過抗憂鬱劑調整自律神經失調情況會改善,服用鎮定劑只是短暫緩解,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腦影像研究中心醫師賴建翰表示,「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是少見的身心疾病,患者除了有憂鬱症狀外,也同時合併恐慌症狀,包括突然有嚴重胸悶、心跳加快、頭暈等症狀,但身體檢查時又找不出病因。
賴建翰表示,慈濟醫院在門診中找出15名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患者,給予「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治療6週後,發現症狀明顯抒解,包括心情變好、自殺意念消失、胃口變好、胸悶、心跳快等症狀變少、且也不會常怨天尤人。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表示,門診中接觸過不少像怕搭高鐵、電梯、行駛雪隧或到地下室停車場等有恐慌症的病患,且女性多於男性,主訴症狀會焦慮、緊張到拉肚子、失眠、吸不到空氣、感覺快死了等。
他舉例,一名在科學園區工作患恐慌症女性,因工作經常要搭乘高鐵來往南部出差,有時會推托或捥拒搭乘高鐵,每次搭乘時都很緊張、焦慮且不舒服;當列車車門關上時,會覺得缺氧、好像快死了,但卻不好意思和同事說明,怕被取笑「怎麼可能連高鐵都不敢搭乘?」
蘇柏文說,部分病患以為是二尖瓣脫垂症求助心臟科,服用鎮定劑後立即改善不適症狀,但若停藥後又發作,且又有憂鬱症狀,應轉而求助精神科醫師治療。
蘇柏文指出,有些患者要求開立鎮定劑,但鎮定劑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精神科開立的抗憂鬱劑可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久而久之也會抒解恐慌情況;此外,他也會提醒患者在發作期,應避免喝酒與咖啡。
蘇柏文表示,有些患者焦慮、緊張時身體處於緊繃狀態,求助醫師開藥治療,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他建議患者可運用腹式呼吸法,放鬆交感神經,抒解情緒,將雙手放在腹部,吸氣讓腹部凸起,再吐氣,且吐氣速度需比吸氣時慢,讓肩膀放鬆,可改善緊張情況。

許醫師的回應:
利用「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已經算是精神醫學的ABC,在台灣還可以被媒體當成新聞報導,令人感慨!但我認為這種新聞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因為我們在基層診治病患,還是遇到一大堆在心臟科長期服用單一鎮靜劑來治療恐慌症的患者,可見我們以為是很基本的醫療常識還是被狠狠地漠視著。但是,話說回來,「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也不是完全沒有副作用的,例如使用初期的噁心感、高劑量時的提昇血壓作用、性功能障礙,以及停藥時的戒斷症候群,都是醫師在處方這類藥物時必須向患者說明的。總歸一句話,藥物是兩面刃,如何妥善且有效地使用它,真是一門藝術!這也就是醫學不那麼科學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