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改善憂鬱「藥」有效 勿諱疾忌醫為要

新聞來源:新頭殼newtalk  2012.02.17 謝莉慧/台北報導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腦影像研究中心為暸解藥物對「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病患的治療效果,經過1年的時間研究發現,抗憂鬱劑可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並且產生增強認知功能及抑制負面情緒的效果,可防止憂鬱症患者腦部持續退化或異常,目前該成果也已發表於國外期刊,所以台北慈濟醫院今日發表新聞稿呼籲,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應該不要懼怕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腦部沒煩惱。

台北慈濟醫院表示,「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身心疾病,患者除了憂鬱的症狀外,也同時合併恐慌的症狀,像是突然間有嚴重的胸悶、心跳快、頭暈等症狀,但身體檢查又找不出病因。因此,該院在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患者中,篩選出未曾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由於這類患者很少,願意配合治療和追蹤的更少,最後只有15位符合條件並完成治療。

研究發現,這些患者接受抗憂鬱劑(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治療6週後,症狀明顯緩解,像是某位中年女性患者,治療前有嚴重的憂鬱情緒、自殺意念、吃不下、過度的罪惡感、無法集中精神、突然間嚴重的胸悶、心跳快等症狀。在經過6週的治療後心情明顯的改善,自殺意念消失,胃口也變得比較好,胸悶、心跳快等症狀也變少了,並且不會一天到晚責怪自己。

此外,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接受6週藥物治療的患者,經過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MRI)的分析發現,治療後在主管認知功能(像是理智思考、執行能力、運算能力等)的額葉腦部區域同質性有增加情形,在主管負面情緒的顳葉腦部區域同質性則有減少情形。

台北慈濟醫院進一步解釋指出,所謂「腦部區域同質性」指的就是腦部活動的一致性,象徵的是腦部功能是否能夠協調運作,增加的話就會強化這個區域原本就有的功能,減弱的話則代表會弱化這些這個區域原本就有的功能。額葉腦部區域同質性增加就會增強原本的理智思考能力,顳葉腦部區域同質性減少則會弱化原本的負面情緒,而且腦部區域同質性的改變也和相關臨床症狀的反應呈現有明顯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抗憂鬱劑可以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並產生增強認知功能及抑制負面情緒的效果,可防止憂鬱症患者腦部持續退化或異常,因此,台北慈濟醫院希望患者及家屬不要諱疾忌醫。

許醫師的回應:
這則新聞讓我想起幾年前在演講時常秀的一張投影片,其中清楚顯示病人在未經治療的憂鬱狀態下越久,腦部海馬迴(主管記憶)的體積會逐漸萎縮。一如這則新聞所報導的研究告訴我們,憂鬱症患者在適當的藥物治療後,其腦部細胞功能的異常可以獲致改善。許多患者告訴我,親人朋友勸他們不要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但這些汗牛充棟的證據告訴我們,藥物治療真的可以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我不是鼓吹藥物萬能,但適當且為時足夠(至少四到六週)的抗鬱劑治療,是我們在對抗憂鬱症時值得採行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