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選:
-
精神分析專注於人生早期的童年,強調此一時期的回憶與重建是恢復心理健康的關鍵。…對中老年人竟然都無可奈何…。 -
艾瑞克森提出『人生八階段』的人格發展理論,與成年期有關的是『親密對孤獨』、建設與停滯』及『自我統整與絕望』。 -
『親密對孤獨』:有能力展開成熟的異性關係,開始產生新生代的階段。『建設與停滯』:培育與指導下一代。 -
『自我統整與絕望』: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接受生命週期的必然性。 -
那些最怕死的,正是對生命的某些面向始終都抱持恐懼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恐懼才如影隨形;如果他們曾經勇敢地面對過,生命也會比較充實。 -
若要達到社會的要求,就必須犧牲自己的某些原則或看法。 -
讀後感:
記得剛開始學心理治療時,老師說人過二十五歲就越來越沒有改變的機會。但我手上的病人大都超過這個年齡,也就被歸到『無可救藥』的那類。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雖然洋洋灑灑,但實用性不大。真的對我比較有幫忙的是阿德勒與寇哈的自我心理學理論。其實,心理學的理論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用於個案的考慮。
佛洛伊德所接觸的維多利亞時代歐洲貴婦與我們身處後工業時代的二十一世紀,是何等的天差地別,個案之臨床表現若是與當年一致,那才真的有問題!透過現代神經影像學及神經生理學的進步,我們對情緒及行為的生物學基礎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也找到了心理治療對大腦產生效果的證據。我個人對心理治療是越來越有信心,就怕在漫天鋪地的資訊洪流之中,人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逃避內心深層的不安。而生命的始終有其極限,在抵達終點站之前,我們可以尋到安心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