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哲學的慰藉~~第五章被認為心碎時的慰藉---十一月好書介紹

哲學的慰藉 Alain de Botton 究竟出版

        到精神科門診來看診的個案中,大概有一半是為情所傷,更精確地講是為『愛情』所傷。每天要絞盡腦汁安慰這些愛情宗教的信仰者實在是一件累人的事。不過,看了這篇介紹叔本華的文章之後,卻發現我們都只是在浪費時間。為何?且看以下分解。

第五章 心碎時的慰藉

     『我們在婚姻中尋找的不是知性娛樂,而是生兒育女…(愛情的缺乏)意謂著可能生出怪異、不快樂、渴望著自身和諧的人。』~叔本華

        叔本華的一生,一七八八年至一八六0年。
        在十八~十九世紀,活到七十多歲算是長壽者吧!但他卻把人生形容成:『今天很糟,而且一天比一天糟,直到最遭的發生為止。』父親在叔本華十七歲時自殺身亡,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他的父親可能罹患憂鬱症,也為他強烈的憂鬱傾向提供了部分的生物學基礎。還好,他沒有步上父親的後塵,而是在二十歲左右就立志當一名哲學家:『人生是件悲慘的事,我已經決定用我一生來思考它。』

        叔本華在三十歲時出版了代表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年下來只賣出兩百三十本。他嘗試在柏林大學開課教授『哲學大全』,只有五名學生選修,而黑格爾在同時段的授課有三百名以上的聽眾。他試著追求異性,卻屢遭拒絕,以致於寫下『生命本身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它只是因需求和錯覺而不斷運動。』

        他傷心地離開柏林,來到法蘭克福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沈浸在東方神秘宗教與貴賓狗的陪伴之中。叔本華六十三歲時出版的『短文集與文學作品補遺』意外成為暢銷書,讓他人生最後的九年享受到了『名聲的喜劇』。直到斷氣前,叔本華還是不改其志:『我可以忍受不久之後身體即將被蟲子吃掉的這種想法,但是一想到哲學教授們將慢慢地肯食我的哲學,我就不寒而慄。』

        這麼一位桀傲不馴的怪咖,對愛情的看法:『愛是人類最無可避免也可以理解的妄想。』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他倒是提出一種創見:『生命意志』——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繁殖驅力。他將人的自我區分成有意識無意識的自我,無意識的自我由生命意志控制,有意識的自我則臣服於它,無法得知其所有計畫。生命意志會驅使我們接近那些較有機會讓我們生出美麗又聰明的下一代的人,並拒絕會降低這種機會的人。但一個非常適合我們小孩的人可能永遠不適合我們。以致於追求個人幸福和繁殖健康的下一代這兩個目標根本是完全抵觸的,但愛情卻居心不良地迷惑我們,讓我們多年來一直將這兩個目標視為同一。

        所以,當愛情受挫時,你可以把它解讀成彼此的『生命意志』無法一致,而這種無意識的自我不是有意識的自我可以控制的。愛情的『幸福』,從來就不是被允諾的當然,在苦難中體驗人生的真相,才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